走进 昙华林 街头历史文化博物馆,
聆听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感受那老武昌的文脉。
// 巫卜行-相面
位于昙华林的武汉三汉雕塑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三汉博物馆”),是一所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雕塑艺术于一体的博物馆。
// 匠作行-藤器坊 摄影井迪
馆内主要藏品为 《中华360行大型组雕》 ,走进博物馆,通过一座座雕塑认识清末民初的农业行、饮食行、服务行等行业,无论是你熟悉的亦或陌生的,在这里都能找到。
从2014年成立至今,三汉博物馆已经走过了六个春秋。这几年间,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三汉博物馆也成为昙华林著名的旅游地标建筑。
一千多个雕塑人物
重现三百六十行
沿着楼梯走到位于二楼的三汉博物馆,正值午休时间,馆内游人寥寥,刺眼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博物馆的地板上,悄无声息的馆内显得格外凉爽。
在入口处的登记簿上写上参观者信息,再用酒精喷雾消毒,即可入内参观。
正在此展出的《中华360行大型组雕》由360座雕塑、一千多个人物组成, 李三汉 为主的创作团队耗时近6年完成。
2013年,在“澳门艺术双年展——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会”上,《中华360行大型组雕》的代表参展作品获得《国际艺术交流贡献金奖》。
// 从上至下四张图分别为:
瓜果行-卖荸荠
花鸟行-钓竿钓鱼
农业行-牧牛
商业行-粮仓
从当街贩卖的瓜果小贩,到垂竿钓鱼的垂钓渔民;从牧牛耕田的农业行,到储存粮食的商业行……
360座雕塑,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作品,向游人展示着 清末民初的行业百态 ,让更多人了解 华夏五千年的农耕文化 。
// 左上:作坊行-订书坊
右上:作坊行-圆木作
左下:摊贩行-卖柴
右下:瓜果行-卖藕担
在这里,一座座雕塑,正将一幅幅远去的画面,拉回到游人的眼前。
// 从上到下三张图分别为:
作坊行-绣花坊
农业行-脚踩水车
摊贩行-捏面人
三汉博物馆创始人李三汉说,创作作品就是要让人们能喜欢。三汉博物馆内的《中华360行大型组雕》,所有作品都不出售,想来参观的朋友随时欢迎。
这些行业你可能没听过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整个社会只有三百六十个行业吗?其实不是。“三百六十行” 的说法是一个统称,自古以来,行业的工种远远不止“三百六十行”,甚至三千六十行也不止。
如今有的行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还有些行业悄悄变了模样,一起来认识下吧。
脚夫
脚夫是旧社会对于搬运工人的称呼,赶着牲畜、扛着扁担去运输,这是一个通过高强度消耗体力营生的行业。
如今,在一些道路崎岖的地区还有部分景区仍然有这样的行业,一个人、一根棍子或扁担,一条绳子,便是全部的行头。
送边炉
过去送边炉,现在送外卖。
送边炉,由伙计把食材和餐具送到在家宴客的人家里,这个行业如今演化成了外卖行业,我们所熟悉的外卖小哥,与送边炉的伙计,他们干的是一个活儿。
杀猪
没想到吧?杀猪还是一个古老的行业。自从上古时期有了集体狩猎,猎物由专人负责宰杀、分割,熟练掌握屠宰技术的人在部落中还有一定的权威性。
现在人们日常吃到的各类肉食,早已变成了由工业化的食物加工厂处理,专职的屠夫只能在电视剧中见到了。
绕线
在机器纺线没有传入中国之前,旧时的纺线多为手工作坊,以手摇纺车将棉条纺织成各种棉线,甚至还能将蚕丝绕纺成绣花或制造绸缎的丝线。
被机器取代的手工作坊,通过三汉博物馆的雕塑,再来看看它曾经的面貌吧。
“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
就是对社会做贡献”
// 李三汉
李三汉是武汉黄陂人,是国家一级美术师。科班出身的李三汉,1978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 雕塑专业 ,从事雕塑行业已经有40多年。
“为社会、为人民,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秉持着这个理念,李三汉与青年雕塑家姜海焱、杨波、李明燃于2010年共同创立了三汉雕塑工作室,汇聚了一大批雕塑家与实习学生在此创作雕塑作品。
// 李三汉在指导学生创作
选择将工作室设立在昙华林,缘于李三汉认为这是武昌区的一条古街,它有着独特的文化品位,其氛围适合美术创作,同时也能将美术作品与大众分享。
成立之初,雕塑家们在三汉雕塑工作室创作,完成的作品也一同展览,来往游客络绎不绝。如今,这里的格局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工作室设在一楼,雕塑家和学生们在此专注创作,而完成的作品则集中在同一栋建筑的二楼——三汉博物馆展出。
“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就是对社会做贡献。” 用作品说话,这是李三汉的底气,也是他坚持多年的信念。
// 李三汉在创作《初心始立——王阳明抚琴》
如今66岁的李三汉,并不觉得自己上了年纪。在他的内心,自己还是那个壮年小伙,他说:“搞艺术的人不觉得自己老。”
为了完成一件雕塑作品,李三汉时常要在五六米高的脚手架上来回攀爬。
去过起义门楚望台的朋友应该都注意到了大型组雕《首义烽火》,这座长25米、高6米、宽3.5米的石雕就是由李三汉带领着工作室的雕塑家们一起完成的作品。
在三汉博物馆内,每座雕塑都代表着远去的时代与式微的传统行业。
静静地在雕塑间徘徊、驻足凝视,既是缅怀的方式,也是一种悄无声息的呼唤。
时代的车轮永远不会停止,而传统文化也不应当被遗忘。走进三汉博物馆,看看三百六十行雕塑,将这些画面都铭记心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