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鲁迅精神
读过鲁迅先生作品的人肯定还记得鲁迅后园墙外的那两株树吧,一株是枣树,另一株还是枣树。还记得《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故乡》中写到:“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语言除了具备表情达意的功能外,一篇小说的语言更要凝练、深刻,能让读者记忆犹新。鲁迅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因为其中还为我们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个颈带项圈、手拿钢叉的少年闰土;那个凸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像细脚伶仃的圆规的豆腐西施杨二嫂;那个鲁镇酒馆里唯一一个穿长衫站着喝酒并用指甲蘸着酒水写茴香豆的“茴”字的孔乙己;那个讲着阿毛如何被春季的狼掏了心肝眼睛间或一轮的祥林嫂。鲁迅把这些形象画在了我们的眼前,刻在了我们的心里。
鲁迅先生被我们敬仰不仅仅是因为他作品的文学性,更主要的是因为思想性和革命性。文学史上给鲁迅先生的定位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来批判社会的劣根性,思想性和革命性不言而喻,他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先锋,唤醒了麻木的灵魂。可有人说鲁迅的文章是针对当时那个时代的,是时代的产物,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不再适应这个社会了。而我却认为任何时代都需要鲁迅精神--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
鲁迅出生于十九世纪后期,那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形成了社会改革发展的阻击,也正因如此,他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 他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在今天的中国文化与社会状态之中依然有值得深思并弘扬的必要。敢于一针见血地指出民族和时代的弱点,能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前所未有的深度剖析民族的劣根性和短板,从来没有让自己的个人意志屈服于强权或者任何思想体系。“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忠贞爱国为民请命的精神体现!